“字游自然·甲骨文探秘工坊”活动现场
应上海尚德幼儿园“三月读书节”活动的邀请,结合《汉字是画出来的》这本书,在小博集的精心组织下,刘良鹏老师走进上海尚德幼儿园,开展了一场“字游自然,甲骨文探秘工坊“的活动。
参加工坊的小朋友都是幼儿园大班的,活动开始,刘良鹏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看“岩石上的画”,猜猜岩画上画的是什么动物,发生了什么故事。
从图画到符号最后来到了甲骨文。甲骨文出现在殷商时期,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距今已经3000多年了。
商朝是一个喜欢用甲骨来祭祀占卜的朝代。
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内容主要为商王室的占卜记录。
刘老师告诉小朋友们,商朝用的很多大的龟甲是来自于遥远的南海。“你们看到甲骨的的形状,你觉得它是来自于乌龟身体的哪个部位?”
大家一般都认为是来自于乌龟的背上的外壳。
刘老师给孩子们揭秘甲骨文并不是刻在龟背上的,大部分是刻在乌龟的腹甲上的。因为一者龟背是椭圆形隆起来的,不平整。二者龟背很硬,刻字的难度很大。所以,商人通常选择在乌龟的腹甲上来刻字(出土的甲骨中仅有少量的是龟背)。
对比一下上面右边的甲骨图,是不是和海龟的肚子很相像呢!
甲骨中的骨,主要是指兽骨。比如商人常在牛的肩胛骨上刻字。
有一片兽骨上记载商王有一次去打猎,竟然擒获了五十六头鹿。
最有意思的是,有时候可能是打猎很有成就感,商王还会命人直接在他猎的鹿的鹿头上记下这次打猎的故事。
刘老师又科普了甲骨文的出土地,展示了殷墟博物馆的实地照片,讲解参观时的趣事。
小象汉字字卡
从甲骨文的解密来到了“猜字——认得几个字”的环节。刘老师拿出小象汉字的字卡,让孩子们猜字、认字,又通过画汉字画,进一步带领孩子们感受甲骨文的趣味,加深对汉字的认识和理解。
甲骨文粘土手工
这些是和《汉字是画出来的》配套的粘土手工卡片。
刘老师让孩子们在卡片上仿照已有的甲骨文字卡图案进行粘土手工制作,体会汉字之美。
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粘土字画,一点点捏出来。
一起来欣赏孩子们在现场的手工粘土制作吧!
把做好的甲骨文粘土画贴到展示板上。
一墙丰富多彩的甲骨文粘土手工作品。
活动结束后,刘老师与幼儿园小朋友合影留念。
上海尚德幼儿园康桥园
在完成上海尚德幼儿园的甲骨文讲解后,刘老师又来到尚德幼儿园康桥园进行同一个主题的第二场甲骨文活动。
刘老师在画甲骨文
刘老师先是给孩子们看了一些甲骨文的照片,在白板上画了甲骨文,引发孩子的兴趣,然后再开始讲甲骨文的故事和如何用粘土制作甲骨文字画。
孩子们仿照甲骨文卡片纸,捏制粘土画。
像不“象”
在甲骨文卡片纸上制作而成的粘土画
孩子们完成了甲骨文粘土字画的制作,并将部分成果展示在画板上。
很有成就感的一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