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行路难
离家前要算卦占卜吉凶
古人行路有多难,看秦始皇和隋炀帝的命运就知道了———他们都在巡游回家的路上挂掉了。
寻找古人过年回家的记录,找到的,多是回不去家的牢骚。唐朝的白居易过年回不去家,在《客中守岁》诗中写道: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
到了北宋,苏东坡远在陕西为官时,除夕之夜遥想家乡守岁,有感而发:官居故人少,里巷佳节过。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
人们为什么过年要回家?这不是无厘头的问题,而是千年文化基因使然。
中国传统宗法制讲究同族聚居,重血缘、重乡土的社会心理浓郁,有了故土难离的恋土意识。“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成为中国游子的最终归宿。
孔子告诫说:“父母在,不远游。”古人将出行视作很严重的大事,除非战乱和饥荒,升斗小民一般是不离家的,出行的主要是官、学、商。
现在的春运,人们先想到的是抢票难、挤火车、睡过道、防小偷、忍堵车。相比之下,古人认为出行要危险得多,简直可以用前途未卜来定性。《汉书》甚至写道:道路张弓拔刃,然后敢行!
如果古代有春运宝典,核心内容必是占卜吉凶。人们离家前,要算卦!今时有爱追问的专家统计出,按古时黄历,一年中不适合出行的日子高达165天。这个数字,跟一些城市去年出门需要戴口罩的天数,比较接近。
古人出行前后都要吃,临行时,亲朋好友会设宴饯行,求祖神(路神)保佑一路平安;归来时至亲要吃喝一番,称为洗尘。
唐起春节享有法定假日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行“车同轨”,修筑了以驰道为主的全国交通干线。驰道有个说法是木质“轨路”,由于马匹在上面飞驰,故称之为“驰道”。然而,以国都咸阳为中心的驰道,尽管宽达到50步(69米),但主要是皇帝专用御道,官员与民众是不能走的。
古代之出行不便,还在于全国范围内实行“关禁”制,全民军事化管理。尽管道路通行免费,但都要有行旅身份和过关通行证。
汉魏之际,先民自然神性的节日,渐渐转身为民众世俗节日。魏晋年代,人们在腊日团圆,经商的、游学的,都要赶回家和父母兄弟团圆。《乐府诗集》里有一首《孤儿行》: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腊日来归,不敢自言苦。
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新一年的前一天,兼具“除旧”与“迎新”。当天,人们备齐椒柏酒、五辛盘等食品,还要更换门神、桃符(现在的春联)等。到了夜里,全家老少集聚一堂,通宵达旦,满怀欣喜守候新春,称为“守岁”。
唐太宗《守岁》诗云: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从唐代开始,冬至、春节享有政府法定假日,给假七日,春节年前三天年后三天。朝廷照例举行早朝大典,民间则合家团聚,设宴欢庆。
京都官员的春节是忙碌的,他们如果家在外地,也很难回去。历朝都会举行初一早朝大典,天子坐早朝受百官送礼贺新年,还要接受远方少数民族首领和附属国使臣的朝拜,接着开宴吃喝欣赏歌舞。到今天,这些事演化为新春团拜会和春节联欢晚会了。
《晋书》记载,西晋官员曹摅放死囚回家过年,囚犯到期归狱,曹摅得到“一县叹服,号曰圣君”。
唐太宗李世民延续了这样的故事。《资治通鉴》载,贞观六年(633年),李世民释放了全国近400名死囚,让他们回家过年,行前订立君子之约,这些死囚果然来年秋后全部回狱中报到,太宗一高兴,死罪全部赦免。
白居易有诗点赞:“怨女三千出后宫,死囚四百来归狱。”释放狱中囚徒回家过年,在当今社会走向法制化,被判拘役的罪犯和剩余刑期不到一年的罪犯,依据表现可以回家探亲。张元1999年的电影《过年回家》,讲述了一个女囚在狱中17年后得到奖励回家过年的故事。
徐霞客开创“旅行过春节”
乡关路漫漫,古人坐着马车、走着路、骑着驴儿短途回家过年、走亲访友,只能说是小规模的春运。更多的倒霉蛋儿,春节期间没法回家。
万家团圆之日,离乡客居的诗人写下了怀乡悲情。唐代的戴叔伦诗云:“一年将尽夜, 万里未归人。”道尽了不能回家的漂泊失落感。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苏轼的《除夜野宿常州城外》写道。当时苏轼任职杭州通判,相当于现在的杭州市副市长兼监察局局长。除夕之日,他出行赈灾,客居常州孤舟一夜,大发感慨。这一个春节最后怎么过呢?“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许愿健康,大喝一场守岁药酒。
明代有位驴友叫徐霞客,这位同学一生最后一次出游历时四年(1636年~1640年),游踪至云南大理、腾冲,这段旅程经历了三个春节。
1639年,徐霞客来到云南鸡足山,正是农历年末。腊月二十九那天,他意识到第二天是除夕,“为凄然者久之”。除夕夜里,应山中新朋友邀请,“煨芋煮蔬,甚乐也。”这一晚“度除夕于万峰深处,此一宵胜人间千百宵”。
古代人们出行,主要以步行、乘车、服牛乘马为主,“人轿自宋南渡始”,其后渐成风俗。而徐霞客主要是靠徒步跋涉,骑马乘船很少,虽然每次都有仆人,但还经常自己背着行李赶路。
“重车日行50里,空车日行70里。”步行不过三四十里。所以古代一般30里设一个驿站。贫病饥饿、盗贼劫匪、虎狼毒虫,都让古人难以过年回家。
词人柳永为此叹道:“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